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学院概况

School Profile

历史沿革History

天津大学化工系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当时的北洋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高校的化工系合并组成。

一、院系调整到文革结束时天津大学化工系概况

1.第一阶段(1952-1958年)

1952年,天津大学化工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始在系内五个专业,无机物工学专业、硅酸盐工学专业、燃料化学工学专业、燃料和中间体专业、造纸专业。并从195311月先后聘请四位苏联专家来化工系,帮助进行教学改革,为学校教师讲授专业新课程,帮助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建立教学环节,创办实验室,培养两年制研究生,培养进修教师等。化工系分别在1953年和1955年毕业各170余人,总计340余人。1953年至文革期间共毕业研究生127人。1956年,化工系又增设基本有机合成专业,1957年增设电化学专业,同年成都工学院原泸州分院造纸专业并入化工系造纸专业,1958年增设高分子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专业,1959年设立金属物化专业,1960年造纸专业分出一部分到天津轻工学院(留下的部分在文革中1973年也并入天津轻工学院)。1954年到1958年间,化工系各专业累计毕业人数800余人;此外,1956年至1958年,天津大学化工系还招收了老干部特别班、老干部班和工农干部班三个班,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

2.第二阶段(1959-1965年)

1959年,化工系一分为二,分成有机化工系和无机化工系,汪德熙教授任有机化工系系主任,黎传生任有机系党总支书记,潘正涛教授任无机化工系系主任,张焕莲任无机系党总支书记。此时,化工机械专业也从机械系调到无机化工系。次年,两系重新合并组成化工系,潘正涛任系主任,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张焕莲、张国政先后任党总支书记。截止到文革前,化工系共设11个专业,即:无机物工学专业、硅酸盐工学专业、燃料化学工学专业、染料和中间体专业、造纸专业、化工机械专业、基本有机合成专业、电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专业和金属物化专业,是当时全国高校中专业设置最齐全的院系之一。

化工系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职能的总体规划,有针对性的将基础教学和教材编纂作为主攻方向,基础教学方面,除深化对本院学生的培养外,还要完成对全国部分高校化工教师的培训,教材编纂方面,在苏联教材的基础上,化工系进行了详细修订,并在全国高校化工专业内广泛使用,对当时全国化工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960年到文革为止,化工系共毕业5135人。

3.第三阶段(1966-1976年)

1966年,文革开始后,军宣队、工宣队进入学校。自1971年起,化工系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至1976年为止,总共招收2055人。从1970年至1983年期间,张建侯教授任系主任。自1970年,刘笃终、张文英、冯子臣、陈兆凤先后任党总支书记。

二、改革开放后的天津大学化工系概况

4.第四阶段(1977-1982年)

1977年,全国正式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制度,化工系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次年,化工系复招研究生(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半至三年。1981年,化工系开始招收首批博士生(全国第一批博士生)。截止到1995年,化工系共招收硕士生690名,博士生120名。张建侯教授和余国琮教授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天津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1982年,化学工程研究所成立,余国琮任所长。从7783年期间,化工系共设基本有机合成、核化工、电化学、工业催化、化工设备与机械、染料中间体、化工腐蚀与防护、高分子、化学工程、技术陶瓷10个专业及15个教研室,另有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工系统工程研究室、化学电源研究室、煤化工研究室以及高分子中间研究室。此外,还有资料室以及电化教研组。全系共有教师428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61人,讲师251人,助教26人,教员76人。同时,还包括64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工程师20人、助工42人、技术员2人。

5.第五阶段(1983-1995年)

198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在保留原化学工程系和化工研究所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系。陈洪钫教授任化学工程系主任、陈兆凤任化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郭鹤桐教授任应用化学系主任、高文新任应用化学系党总支书记,任贵忠副教授任化学系主任,曹金良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余国琮教授任化工研究所所长。分系后的化工系学习国外知名高校的办学经验调整了办学内容,引入专家学者,派出留学生,加强师资队伍的拔尖人才的培养。期间,许锡恩、袁启明、曹同玉等10名优秀青年教师获得出国进修学习与工作的机会,学成后在系内的教学、科研上都发挥了重要的骨干带头作用。同时,根据科研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本科专业设化学工程、有机化工、核化工、工业催化、化工设备与机械五个专业。1989年,核化工专业改为工业化学专业,并最终于1993年并入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8个,即:化学工程、有机化工、生物化工、核化学化工、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及无机化工。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2个,即:化学工程和有机化工。其中,化学工程、有机化工为两个重点学科。此外,还设有化学工程、有机化工、核化工、工业催化、化工设备与机械、化工原理及传递过程、化工开发实验室、工业化学教研室、系统工程研究室及煤化工研究室10个教研室。此外,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化工系制订和修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教材编写,主编各类教材三十余种,如《化工原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基本有机合成》等,有十人被聘为全国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委。同时,为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19849月,天津大学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成立了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11月,双方又联合成立石油化工学院。陈洪钫教授同时兼任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和石油化工学院院长。1984年至1995年期间,天津大学先后为中国石化总公司委培本科生1920名,其中化工系878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天津大学化工系得到了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巨大支持,他们投资2000多万元,建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建15000平米的化工楼和7000平米的石化中心,并建了7000多平米的教职工宿舍,对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也给予了一定的财力支持,使化工系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及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加强师资培养,调整专业设置,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化工系还设立了多种单位及个人的奖学金,如丁绪淮化学工程奖学金科技兴化奖学金陶氏奖学金石化奖学金13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期间,获奖人数共有约150余人。七五八五期间,化工系承担国家部委及天津市各项科研项目60多项,总经费1000多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1项。1986年,化工系建立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重点实验室。同年,祝源生任应用化学系党总支书记。1988年,金世夷教授任化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

1991年,许锡恩教授开始任化工系主任,赵忠祥教授任化工系党总支书记。1992年,孙经武教授任应用化学系系主任。1993年,化工系设立生物化工专业,1994年,开始建立一碳化工重点实验室1995年,赵学明教授任化工系主任,唐致远教授任应用化学系党总支书记。截至1995年,化工系共有本科生专业五个,即化学工程、有机化工、化工设备与机械、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8个,即:化学工程、有机化工、生物化工、核化学化工、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及无机化工;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个,即:化学工程、有机化工和工业催化;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即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此外,还包括八个教研室和一个研究室:化学工程教研室,有机化工教研室,工业催化教研室,化工设备与机械教研室,生物化工教研室,化工开发实验教研室,化工原理教研室,工业化学教研室,以及化工系统工程研究室;挂靠在化工系的专职科研单位有: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碳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工业结晶技术开发中心,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天联化工研究所等。全系共有教职工202人,其中教师160人,正高级以上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60人。全系共有本科生930人,硕士生及博士生140人。

三、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成立至今发展概况

1997年,天津大学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又进行了学院制改革,化学工程系、化工研究所与应用化学系合并,组建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赵学明教授任化工学院院长,唐致远教授任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学院下设6个系(化学工程系、有机合成与高分子化工系、催化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与精细化工系、生物化学工程系、化工设备与机械系)和化工实验中心、化学工程研究所。学院还包括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碳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精馏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同时还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业结晶技术开发中心、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等科研单位。教职工队伍中由国内外知名的老一辈科学家、教授、还有许多从国外学成归来及国内培养的中青年学者,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年龄层次与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化工学院当时是我国化工类学科最齐全的学院之一,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和有机化工学科。2001年,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工业催化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期间,新型工业结晶技术与设备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市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在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申报中,学院共申报19种,出版各类高水平教材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