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新闻 | 天大化工再次折桂 实现学科评估四连冠2018.01.04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再次折桂,实现学科评估四连冠。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此前三次教育部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连续排名第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通过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IChemE)专业认证Master level的单位。学院始终秉承“坚持一流标准,培养一流人才,争创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贡献”的发展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百年北洋的历史传承

  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学校前身北洋大学时期的工业化学讲堂,期间丁绪淮、侯德榜等著名化工领域专家在此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50年代初,经院系调整,众多高校的化工系合并组成天津大学化工学科,汇聚了当时潘正涛、汪家鼎、汪德熙、张建侯、余国琮等一大批著名的化工专家。在老一辈化工泰斗奠定的基础下,学科在诸多方面雄居我国化工主导地位。

新时代的卓越领航

  近五年来天大化工在高等教育改革、学科基础前沿、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引领化工高等教育改革

  60多年来,以余国琮、王静康院士为代表的天大化工人一直致力于化工人才培养及我国化工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学科牵头制定了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标准,该成果于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当年化工学科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本学科连续获得的第4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继2008年之后再次通过了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IChemE)最高级别“Master level”的专业认证,IChemE认证委员会两届主席赞誉天大化工“带动了中国化工教育的改革”,是“世界最好的化工教育之一”。

  聚焦新方向突破新前沿

  通过准确把脉国际化工学科发展方向,天大化工率先在国内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作为牵头单位完成了《合成生物学重点研发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写,成功抢占了合成生物学这一颠覆性技 术的战略制高点,并使之成为学科的全新增长点。

  合成生物学打破了非生命化学物质和生命物质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明确地成为现代化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以天津大学为牵头单位的合成生物学领域唯一重大863项目“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支持下,元英进教授与美国科学院院士Jef Boeke教授共同推进了“酵母人工基因组合成”国际旗舰项目,在真核生物酵母长染色体化学再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突破,并在2017年3月在《Science》杂志上刊发2篇论文,另有3篇《Science》合著论文同时发表,突破了合成生物学新前沿。合成生物学成果入选2017年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201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热点等。

  持续推动化工产业技术创新

  天大化工将高效填料塔和热耦合精馏技术应用于光伏产业多晶硅提纯系统中,实现系统节能50%以上,直接降低生产成本26.5%;五水头孢唑林钠新晶型及其绿色精制结晶工艺,成功突破药物晶型国际专利封锁等等,这一系列精馏与结晶领域的技术新突破,引领了我国高效分离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为我国煤化工、制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新时代,学科在化工产业化技术开发方面持续发力,先后在能源化工、环境化工等领域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领衔8项重点研发项目。

  改革探索协同创新

  2013年,依托本学科建立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被认定为国家首批14个“2011计划”国家级战略平台之一。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在2015年11月发布了“2015自然指数”科研“协同分数(collaboration score)”,中心在100家联合研究机构的“协同分数”中位列第6名,在国内排名第2。中心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实现深度协同,彻底打通“前沿研究-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产业化”通道。以交叉促创新,以融合促发展,促进我国化学化工学科协同发展,产出大协同、大融合的“聚集成果”,彰显了中心在国内及国际上的优秀协同能力和重大学术影响力,提升了我国化工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天大化工将再接再厉,持续关注社会需求,保持优势特色,开发无限潜力,不断迎接机遇挑战,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