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巾帼英姿展 | 热烈祝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一碳化工团队荣获2022年度“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2023.03.08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一碳化工团队获“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一碳化工团队面向国家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长期深耕C1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重点围绕合成气催化转化、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CO2捕集与转化等绿色工艺开发,开展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团队现有成员14人,负责人马新宾教授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团队有9名女性科研骨干,包括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新加坡籍教师1名。女性占比64.3%。

 一碳化工团队集体照

       一、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国家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碳减排需求

       团队立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国家需求,攻坚卡脖子难题。围绕合成气制含氧化合物绿色工艺、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反应机理、催化剂设计、多相传递、系统集成与工程放大等方面开展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工作。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天津市重大专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8100万元,并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合成气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发明了高效稳定、鲁棒性强的Pd基草酸酯合成催化剂和Cu基加氢催化剂,研究成果在多套煤制乙二醇工业装置中获得成功应用。酯加氢Cu催化剂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SCI被引频次排名第1,形成了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一系列重要学术奖励。

       针对目前富CO工业废气利用率低且CO2排放量大的问题,突破了尾气净化与CO高效定向分离技术,开发了多种催化剂、过程强化设备及系统工艺,首创了以黄磷尾气、钢厂尾气等为原料制草酸、碳酸二甲酯、甲酸钙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新路线。

       围绕CO2捕集与转化技术,创制了离子掺杂的高温钙基CO2吸附剂,大幅提升钙基吸附剂的吸附活性与稳定性,开发了环氧乙烷诱导的CO2经碳酸乙烯酯加氢制甲醇联产乙二醇新工艺,完成了国际首套碳酸乙烯酯加氢千吨级中试验证。

王悦主持CO2经碳酸乙烯酯加氢制甲醇联产乙二醇千吨级中试

       研究成果在Nat. Commun.、JAC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国际专利7项、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并成功应用于5套中试及13套工业装置,合计产能逾240万吨/年,推动了我国煤制乙二醇/乙醇技术发展、工业尾气高值化利用及CO2减排,实现了企业的节能增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天津市专利金奖、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奖励。团队成员中女性科研骨干王胜平、李振花、王悦、黄守莹等均深度参与上述关键催化剂及技术的研发与工程放大工作,并获多项科技奖励。

       二、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化工行业优秀拔尖人才

       在本科教学中,团队坚持立德树人为本,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化学工艺学》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天津市教学团队。获得了石化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团队王胜平获天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专项奖,黄守莹获全国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大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本科化工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二等奖等。


化学工艺学教学团队及课程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中,团队着力打造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化工拔尖人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科创精神和奉献品质。王胜平、黄守莹等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市级优秀学位论文奖、国家奖学金、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迄今为止,团队毕业的研究生中已有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5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多人任职985高校、中科院研究所及中石化、国能集团等大型国企。

       近年来团队通过引育结合,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国家级青年人才张生教授,新加坡籍罗诗妮副教授。自主培养的王悦获国家优青资助、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中国催化新秀奖等荣誉;黄守莹获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等荣誉;王悦、王美岩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王胜平2次承担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指导研究生科研和工程实践

       三、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团队追求卓越,积极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主办了第五届国际可持续化工产品与过程工程学术会议、承担了APEC清洁煤技术转化与推广项目并举办研讨会、英国皇家学会国际合作基金等项目。马新宾、王胜平作为CO2方向中方负责人和代表,深度参与创新使命(Mission Innovation)碳捕集和工业净零排放国际行动,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马新宾任化工三大期刊Ind. Eng. Chem. Res.副主编,黄守莹任Chin. Chem. Lett.高级编委、Catal. Today客座编辑等职。

       团队甘于奉献,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天大”智慧。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和实施方案编制,多次承担天津、浙江等地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疫情期间,王胜平作为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专家服务团成员,多次赴银川、七台河等城市,为其能源化工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与技术支持,被科创中国作为典型案例宣传报道。


主办和参与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为能源基地发展建业献策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一碳化工团队以女性为重要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当代女性担当使命、应对挑战的精神,精诚合作、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彰显了女性科研工作者智慧与魅力,为实现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碳中和目标,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化工人才发挥了积极和重要作用。